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

同理心



我們的上一代很念舊情,對故鄉,對故友及其後代也有一份情義。他們就是匯聚了這片「人情」的力量,建設了繁榮的香港。我們這一代,為生活營營役役,同事之間已心機互算,難以稱兄道弟;朋友亦只會各自標榜生活富足,很難才可交上知心;就算是父母兄弟,夫妻子女,對簿公堂已是常見新聞。

香港普遍的新一代,同理心都比較薄弱,可能是生長於物質太豐盛的環境中,根本感受不到苦困和災難帶給人類的傷害和悲痛,幸而還未達至晉惠帝「何不食肉糜?」的智慧。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中發覺,孩子的思想很受身邊的事物、人群所影響。「港童」的模式雖然成了普遍孩子的通病,父母本以為孩子悉心舖上平坦的道路,可以逃避跌倒的痛苦,卻忽視了給孩子磨練的機會。幸而仍有很多父母希望能培育孩子有健全的身心,對人生能擁有正確的態度。他們放手讓孩子闖,領悟人情世故的實況。在很多公餘活動中,童言無忌的常情下,恆常的家庭教養就會表露無遺;很快孩子的行徑,會收到周遭的目光來審視;一些慣常自我的表現,很快便會收歛起來。他們從這些群體活動中可以學習到待人接物的禮貌,可以學懂建立人之間的關係。在一些前往親子活動的路上,見過不少次四、五歲的孩子,本來還被爸爸抱著的,在差不多到達的路段,便會溜回地上自己走路,怕被同伴看到自己窩囊的模樣嘛。還好吧!還是走向自立的方向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